2023 年,華為以一記「冷槍」打破美國技術封鎖的陰霾。Mate 60 Pro 系列手機橫空出世,不僅標誌著中國科技企業的強勢反擊,更折射出不同國家科技巨頭在美國霸權下的命運分野。
1980 年代,日本憑藉優質産品席捲全球市場,貿易順差屢創新高。這一成就實則源於美國戰後對東亞盟友的戰略扶植(註1) —— 美國出於冷戰考量,刻意培育日本經濟以制衡中國,卻未料引發自身貿易失衡。1985 年,美國援引「301 條款」加徵關稅,強迫簽訂《廣場協議》,推高日圓匯率,導致日本産品國際競爭力銳減。
2023 年,華為以一記「冷槍」打破美國技術封鎖的陰霾。Mate 60 Pro 系列手機橫空出世,不僅標誌著中國科技企業的強勢反擊,更折射出不同國家科技巨頭在美國霸權下的命運分野。
1980 年代,日本憑藉優質産品席捲全球市場,貿易順差屢創新高。這一成就實則源於美國戰後對東亞盟友的戰略扶植(註1) —— 美國出於冷戰考量,刻意培育日本經濟以制衡中國,卻未料引發自身貿易失衡。1985 年,美國援引「301 條款」加徵關稅,強迫簽訂《廣場協議》,推高日圓匯率,導致日本産品國際競爭力銳減。
在此背景下,百年企業東芝成為犧牲品(註2)。作為日本工業巨擘,東芝曾以多元化産品領先全球,甚至掌握半導體核心技術。然而,美國以「違反《巴統協議》向蘇聯出售潛艇機床」為由(註3),對其展開嚴懲:企業高管被捕入獄,技術遭強制轉讓,出口法規被迫修改。更諷刺的是,日本耗資數十億美元研發的 FS-X 戰機計劃,最終因美國壓力淪為「共同開發」的幌子,實質技術審批權全數落入美方手中。
進入 21 世紀,東芝錯誤押注核電領域,因福島核災及美國西屋電氣收購案陷入巨額虧損。美國不僅未施援手,反而放任其在核污水處理問題上自毀聲譽。從「技術領袖」到「棄子」,東芝的沒落揭示了依附型經濟體的脆弱性。
法國阿爾斯通(Alstom)曾是全球核電領域的霸主(核電一哥),業務遍佈俄羅斯等能源大國(註6)。然而,其與俄羅斯的合作引發美國警惕。2013 年,美國以「行賄印尼官員」為名,在紐約機場逮捕阿爾斯通銷售總監皮耶魯齊,指控其違反《反海外腐敗法》。根據皮耶魯齊的回憶錄《美國陷阱》,美國司法部通過長臂管轄、訴訟威嚇等手段,強迫阿爾斯通將核心業務低價賣給通用電氣,最終實現對歐洲能源巨頭的肢解。
此類案例並非孤例。2017 年,香港商人何志平在美國被捕,罪名同樣涉及「海外行賄」(註7)。美國以美元霸權為工具,將別國的商業糾紛政治化,竟由美國單方面裁定「捐贈」與「賄賂」的邊界。高昂的訴訟成本、漫長的司法程序與政府陰謀,使企業難以獲得公平審判。阿爾斯通的遭遇,暴露了美國「盟友即利益」的霸權邏輯。
華為作為中國科技領軍企業,因 5G 技術領先引發美國圍剿。2018 年,美國以「違反對伊朗制裁」為名,指使加拿大扣留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,隨後陸續祭出「安全警示」「制裁清單」等組合拳,試圖斬斷華為技術供應鏈。中國政府堅決反擊,習近平主席親自推動外交談判,最終在 2021 年「天津會談」中迫使美國讓步,孟晚舟歷時近三年終獲釋。
美國的打壓未能擊垮華為。2023 年 8 月,華為推出 Mate 60 Pro 系列手機,搭載自主研發的麒麟 9000s 芯片,實現 5G 通信突破;全球首創衛星通話功能,徹底擺脫地面網絡依賴;核心零部件國産化率超過 90%,標誌著中國科技産業鏈的全面升級。機身採用「玄武架構」與第二代崑崙玻璃,抗摔能力提升數倍;全焦段影像系統、超級快充技術等,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。
Mate 60 Pro 的問世引發全球華人熱烈反響,首發售罄、加價購買現象屢見不鮮。其背後,是中國科技企業在芯片製造、衛星通信等關鍵領域的集體突破,更是國家戰略支持與企業自主創新的雙重勝利。
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,宣布取消香港及中國小額包裹的「商品免稅額」(de minimis)關稅豁免,措施將於 5 月 2 日正式生效。
我前兩日曾經撰文对特朗普的關稅政策,中國政府必然奉陪到底。结果一如我所料,中國政府將美國進口貨關稅加到 84%。
筆者在教學當中所涉獵的課程級別及學生年齡都比較廣闊,所教授的包括幼稚園學生、小學生及成人學生。不難發現學校所給予學生的資源是十分足夠和內容豐富,學校對學生的支援提供及教導可以用寵愛有加來形容,學生各方面所需要可說應有盡有。
筆者認為真正的全球治理革命,始於對資源主權的覺醒,成於對技術霸權的破解,終於對規則壟斷的顛覆。
在保障公共資源合理回收的同時,遏止資助房屋成為投機炒作的金融商品,方能真正實現住有所居的社會政策目標。
近日國泰航空宣布禁止機組人員攜帶外置充電器(俗稱「尿袋」)登機,此舉引發了不少討論。雖然民航處從2025年4月7日起實施新規定,限制乘客在航班上使用充電寶及禁止將其放置於行李架,但國泰的措施更進一步,完全禁止機組人員攜帶,這樣的規定是否過於嚴苛,值得深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