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視為台灣的「護『國』神山」的「台積電」3月3日宣布在美國追加投資1000億美元,連同之前投資合共達1650億美元,成為美國史上最大單項外國直接投資。4月3日,路透社報導,美國晶片廠商英特爾(Intel)再與台積電達成初步協議,計劃成立合資企業,共同經營晶圓製造廠。這一系列事件在台灣社會觸發強烈批評,他們抨擊民進黨政府的做法無異將「台積電」拱手送給美國,變成「美積電」,即便如此仍未換來美國的「較輕關稅」。
消失多時的台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4月6日下午,終於現身與島內企業代表會談,聲稱「沒有計劃採取關稅報復」。賴清德通過一段8分鐘的視頻對民眾信心喊話,公布了所謂「五項策略」應對美國關稅,包括提出產業支持計劃以及中長期的經濟發展計劃等,其中最主要的是「通過談判,全力爭取改善『對等關稅』」。
賴清德提出組成談判小組從台美雙方「零關稅」談起,擴大對美採購以降低貿易逆差,台行政部門已經完善對石油、天然氣等產品的大量採購計劃,國防部門也已提出軍事採購清單。擴大對美國投資,除了台積電加碼外,其他產業如電子、石化及天然氣等,都可以加碼投資美國。
賴清德的做法遭到島內輿論猛烈批評,輿論認為,台灣經濟面對嚴峻的挑戰,賴的談判策略顯然過於天真。過往台灣在台積電赴美設廠、持續性軍火採購、簽訂天然氣長約等方面已投入巨大資源,但這些付出,能讓台灣回到有利的談判地位嗎?
有台灣的立委指出,賴清德躲了3天之後的這場談話只提出大採購計劃,連一句批評美國政府的話都不敢說,根本是對美的投降談話,「是在掏空台灣,而不是幫助台灣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