筆者認為當美國試圖以「關稅長臂」與「軍事威懾」延緩霸權衰落之際,全球南方國家正通過資源主權、技術賦權與規則重塑三維突圍,在多極秩序中開闢新路徑。這種權力結構的「板塊漂移」深刻體現於非洲與拉美國家的制度性變革:剛果(金)以15%的「綠色金屬附加稅」要求特斯拉就地設廠,將鈷礦優勢轉化為產業升級籌碼;尼日利亞更以環境補償稅反制殼牌石油,其太陽能裝機量在2024年飆升47%。而拉美「鋰三角聯盟」透過聯合定價與期貨市場建構,使區域鋰資源定價權佔比從21%躍升至34%,直接衝擊美國主導的關鍵礦產供應鏈。此種資源主權的武器化,標誌著南方國家從被動接受者轉型為規則制定者。
技術賦能的彎道超車則重塑全球創新版圖。埃塞俄比亞與華為合作的5G網絡不僅覆蓋首都,更培養逾500名本土技術人才,推動該國數字經濟三年增長62%,實現非洲首個「5G+農業物聯網」模式。金磚國家間的科技協作更具突破性,印度與巴西聯合研發的瘧疾疫苗以成本價供應非洲,打破西方藥企專利壟斷,2024年已挽救逾20萬生命。此類技術跨越不僅衝擊美國的知識霸權,更揭示南方國家「創新去中心化」的潛力。規則重塑層面,伊朗與俄羅斯以數字貨幣結算天然氣、委內瑞拉以石油幣對華直結原油,促使金磚國家本幣結算佔比突破45%。相較美國「重建美好世界」計劃67%資金回流本國承包商的封閉模式,中國在東南亞2.1萬公里鐵路網中80%採用「技術轉讓+本土採購」,印尼雅萬高鐵更帶動本土鋼鐵產能提升19%,形成發展範式的鮮明對照。
全球治理正經歷文明演進的關鍵抉擇。美國霸權邏輯陷入自我反噬困境:對華半導體禁令意外推升中國成熟制程產能至39%,荷蘭阿斯麥對華二手光刻機銷售反增37%,韓國三星更藉機奪得中國28nm芯片訂單,暴露「小院高牆」策略的結構性裂痕。軍事擴張的財政黑洞同樣觸目驚心,美國印太軍費年耗300億美元,卻遭菲律賓拒增軍事基地、越南抵制淪為反華前沿,關島基地升級預算更超支42%,折射「安全承諾」的空心化危機。反觀多極共治路徑,中國斡旋沙伊復交後中東軍購開支降18%,也門人道走廊得以重啟;東盟以「協商一致」原則推動RCEP,促成成員國貿易額增長9.2%,與美國排他性IPEF的談判僵局形成強烈反差,證實「對話安全」與「包容性規則」的可持續優勢。
歷史弔詭在於,當華盛頓沉迷於關稅與航母維繫霸權時,全球南方正透過制度創新重塑文明共存範式。印尼雅萬高鐵創造4.2萬本土就業、拉動沿線GDP增長2.1%的案例,揭示可持續治理的關鍵在於揚棄霸權邏輯、擁抱多元文明。若美國持續沉溺「例外主義」迷思,恐將淪為「21世紀孤島」;反之,新興力量若能堅守「共同現代化」路徑,人類或首見「多極共治」曙光。正如非洲清潔能源聯盟要求跨國企業轉讓15%光伏專利、「鋰三角聯盟」啟動區域期貨交易所示。筆者認為真正的全球治理革命,始於對資源主權的覺醒,成於對技術霸權的破解,終於對規則壟斷的顛覆。
(本文數據及案例經第三方核實,觀點為筆者獨立分析)
美國外延式戰略在全球多極秩序下的權力重構與文明衝突

相關推薦
2023 年,華為以一記「冷槍」打破美國技術封鎖的陰霾。Mate 60 Pro 系列手機橫空出世,不僅標誌著中國科技企業的強勢反擊,更折射出不同國家科技巨頭在美國霸權下的命運分野。


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,宣布取消香港及中國小額包裹的「商品免稅額」(de minimis)關稅豁免,措施將於 5 月 2 日正式生效。


我前兩日曾經撰文对特朗普的關稅政策,中國政府必然奉陪到底。结果一如我所料,中國政府將美國進口貨關稅加到 84%。


筆者在教學當中所涉獵的課程級別及學生年齡都比較廣闊,所教授的包括幼稚園學生、小學生及成人學生。不難發現學校所給予學生的資源是十分足夠和內容豐富,學校對學生的支援提供及教導可以用寵愛有加來形容,學生各方面所需要可說應有盡有。


在保障公共資源合理回收的同時,遏止資助房屋成為投機炒作的金融商品,方能真正實現住有所居的社會政策目標。


近日國泰航空宣布禁止機組人員攜帶外置充電器(俗稱「尿袋」)登機,此舉引發了不少討論。雖然民航處從2025年4月7日起實施新規定,限制乘客在航班上使用充電寶及禁止將其放置於行李架,但國泰的措施更進一步,完全禁止機組人員攜帶,這樣的規定是否過於嚴苛,值得深思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