補地價的社會代價與政策改革

avatar
陳承宇
專欄作家/評論員
作者: 陳承宇
首次發佈時間 : 2025年04月16日 12:53 更新時間 : 2025年04月17日 22:56

香港的補地價制度表面上促進市場流動,實則加劇資源分配不公,形成深刻的世代矛盾。既得利益者多為早年購入居屋的業主,他們透過補價套現獲取巨額利潤,有單位在短短三年內升值四倍,反映制度紅利有嚴重向特定群體傾斜的例子。反觀年輕世代,面對人工超過公屋門檻,居屋超額認購動輒高達數十倍、補價門檻持續攀升的困境,被迫以市價接盤或無限期輪候,進一步陷入置業絕望。  

結構性失衡的殘酷現實如2024年居屋單身申請人數超過13萬,但配額僅900個,中籤率低至0.7%,凸顯供需嚴重脫節。與此同時,補價後單位多由投資者承接,導致2025年1月居屋第二市場成交按月暴跌53%,基層購買力急速萎縮。此種「富者愈富、貧者愈貧」的循環,正將香港居住問題推向世代對立的深淵。  
筆者認為破解補地價制度的結構性矛盾,需同步推動短期止血方案與長期戰略重構。短期而言,除推出簡約公屋及青年房屋外,政府應建立優先回購機制,以市價回購補價單位並轉作公屋或新居屋,直接增加基層供應;同時設立青年專屬配額,在居屋銷售中為30歲以下申請者保留約30%名額,將中籤率提升至5%,並實施累積加分制,例如對連續三次落空者加倍第四次抽籤權重,保障長期輪候者的公平機會。  

長期改革則需觸及制度本質,調整公營房屋供應比例,從現行的70%公屋、30%資助出售單位,改為60%公屋、30%資助出售、10%首置盤,並針對月入6至10萬港元的青年推出「夾心層專案」,填補政策空白。此外,應立法限制補價流失,規定補價後部份單位日後可由政府強制回購,減少公共資源私有化加劇市場供應緊張。  

《長遠房屋策略》雖規劃未來十年興建30.8萬公營單位,但土地開發效率低下,例如洪水橋發展項目從規劃到落成耗時達20年,遠水難救近火。為加速供應,政府需優先引用《土地收回條例》,三年內收回新界1,000公頃棕地,爭取興建三萬間以上公屋或簡約公屋,並結合預製組件工業化(MiC)技術,將建屋週期從五年縮短至三年。  

補地價涉及高額資金流動,業主常陷入「呼吸Plan」等高風險按揭陷阱,例如發展商提供初期低息貸款,後期利率卻飆升導致斷供危機。此外,銀行估價若低於房委會標準,業主需自籌差額現金,例如房署估值700萬港元與銀行估價600萬的落差,即需額外支付100萬港元,加重財務負擔。  

對此,政府應就業主補價推動多元化融資工具,結合「補價易貸款」與低息私人貸款分散風險,同時修訂高齡業主的債務轉嫁條款,防止「補價易貸款保險計劃」衍生代際剝削。  
筆者建議香港房屋政策需在效率與公平間尋求動態平衡。當局應積極推行結構改革,解決市民居住問題。唯有敢於觸碰既得利益,將「分配正義」置於「供應數字」之上,透過立法保障居住權、加速土地開發、強化風險管控,方能重建社會契約,讓每個家庭看見向上流動的希望。  

(檢視基於房委會公告、地產研究報告、政府文件及第三方數據庫交叉核實)

(聲明: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,並不代表本報立場!)

相關推薦

美國環球打壓 中企命運最堅
avatar
陳鳳翔
2025年03月31日 14:19
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
avatar
于承忠
2025年04月04日 12:17
生活隨筆
avatar
周美華
2025年04月10日 17:00
生活隨筆
avatar
周美華
2025年04月11日 09:19
特朗普撞到鐵板 積極尋求下台階
avatar
冼國林
2025年04月10日 20:30
生活隨筆 - 寵愛有加
avatar
周美華
2025年04月12日 15:00
美國外延式戰略在全球多極秩序下的權力重構與文明衝突
avatar
陳承宇
2025年04月12日 18:52
香港補地價機制的政策矛盾
avatar
陳承宇
2025年04月13日 10:4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