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歷史文化的核心價值深植於其多元的社會脈絡與空間記憶中。筆者認為, 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的國際都會,歷史建築與非遺傳統不僅是時間的見證,更是回歸後凝聚社群認同的基石之一。以新界原居民的「天后誕巡遊」為例,這項融合宗族信仰與社區共融同樂的活動,自清代以來即成為地方凝聚力的象徵。此類傳統習俗的延續,體現了歷史文化作為「城市靈魂」的深層意義。它不僅是集體記憶的載體,更在當代社會中持續形塑身份認同,筆者有幸於4月20日參與屯門區天后寶誕會景巡遊,男女老幼都於熱鬧氣氛中祈求風調雨順及國泰民安。
在建築保育層面,香港透過創新活化機制賦予歷史空間新生。例如藍屋建築群的轉型即為典範:這組建於1920年代的灣仔唐樓群,以其獨特的藍色外牆見證戰前香港民居特色。2013年活化為「動漫基地」後,採取「留人留屋」模式,既保留原居民生活空間,亦引入藝術工作室與社區廚房,避免過度商業化導致的文化疏離(香港政府「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」)。此案例顯示,成功的活化需平衡歷史原真性與現代功能,重點在於保留後的用途是否被社會認同。
政府的政策框架為活化提供制度支持。香港「保育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」推動的「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」,透過象徵式租金與營運補助(最高600萬港元),鼓勵非牟利機構以社會企業模式注入創意(香港歷史建築保育基金)。例如PMQ元創方前身為1950年代的警察宿舍,2014年轉型後保留長廊式陽台結構,並增設空中花園與文創市集,每年吸引逾百萬訪客,展現官民協作下的文化再生潛力。此類活化不僅延續建築生命,更將殖民歷史轉化為教育資源如大澳文物酒店由1902年警署改建,保留砲台與看守塔,結合精品住宿與文物展廳,成為離島文化旅遊的標誌(香港旅遊事務署報告)。
然而,活化過程亦面臨商業化與原真性的衝突。如1881項目(前水警總部)由財團耗資10億港元改造為奢侈品購物區,雖保留維多利亞式外觀,卻因過度側重商業效益引發歷史脈絡流失的批評(古物古蹟辦事處評估報告)。此爭議凸顯政策執行中需強化跨部門協調,確保歷史價值優先於短期經濟利益。相較之下,雷生春堂的活化更具啟示性:這座1931年的騎樓建築經香港浸會大學修復後,轉型為中醫診所與文物展館,既延續「懸壺濟世」精神,亦保存戰前唐樓建築特色(保育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案例研究)。
城鄉共融是歷史活化的另一關鍵維度。新界鄉村與市區的文化連結,透過空間活化得以深化。薄鳧林牧場將1886年牛奶公司牧場轉型為文化地標,重現農業歷史並舉辦「糭節」等活動,促進薄扶林村與城市居民的互動(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)。而綠匯學苑(前大埔警署)則以低碳生活為核心,結合古蹟住宿與永續飲食工作坊,將歷史空間轉化為環境教育基地,回應全球生態議題(香港環境局永續發展報告)。
展望未來,筆者期待香港需在「發展」與「保育」間尋求動態平衡。借鑒國際經驗及例如廈門大學的文物科學分析技術,或加強與大灣區城市合作申遺,皆有助提升活化品質。唯有讓歷史文化真正「活」在民眾生活中,方能實現永續傳承的終極目標。既是對過去的致敬,更是對未來發展的共識。
參考文獻
- 香港政府《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》 2008。
- 保育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《保育歷史建築政策報告》2007年
- 香港歷史建築保育基金《歷史建築保育基金資助項目文件》2016
- 古物古蹟辦事處《1881項目活化評估報告》2009年
- 香港旅遊事務署《大澳文物酒店旅遊發展報告》2012年
-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《薄鳧林牧場文化活動紀錄》2021
- 環境局《綠匯學苑永續發展報告》2015